在现代化科技发展时代,个体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此个人认为一般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境界,在交流之前进行跨文化培训对交流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一种境界————“相识”
  各自对双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理解很浅很少,彼此的了解几乎限于表面印象,用专业一点词汇就是“社会刻板印象”,互动交流也很少,双方处于基本的常识性礼节交往,你朝我微笑,我还你一个微笑,就这样的。这也是一般的文化交流的境界,这种境界正好说明了人们自我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很多时候我们都有彼此更好更深入交流的机会,但人们通常也懒得去沟通。这是最为普遍的交流境界,一般的旅行者就靠着这个境界完成他的旅行的,然后回来后大写特写他那些充满个人想象的肤浅而搞笑的“文化心得”。作为个人的娱乐方式,这也没有什么不妥当的,但有些却偏偏广受欢迎,也刚好迎合了普通人的那种暂时的和盲目的文化猎奇心。也应此,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就往往流于表面。生活中,人们都往往喜欢去买廉价的东西,“廉价的东西”满足了我们“廉价的追求”,同时也给了我们廉价的知识和见地。
  第二种境界————“相知”
  各自对双方的文化习俗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彼此之间互动交流也相对较多,就一些争议性的问题可以进行较为坦诚和深入的交流,双方达到一种“求同存异”的初步共识,这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文化交流境界。这个境界依然问题很多,交流障碍依然存在,但也具有积极意义,如若双方都能再进一步去了解对方的文化,用心理解彼此文化的一些基本要点,就可以相对顺利地迈步第三种更高的境界。但就目前而言,人们都似乎乐意止步于此,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要去理解的文化都是千万年积淀而来,本身就包罗万象,纷纷繁复杂,无法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去探知对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即使是专业的文化学者研究一辈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更何况我们这些基本没有相关学识背景的普通人,所以这个了解理解“他文化”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二,了解理解“他文化”很难,但人们往往不这样看,人们在某些知识领域,尤其对于“文化”这种知识往往满怀“盲目的自信”,就像盲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就说大象像一条蛇;其实我们都得承认我们在这些严肃的知识面前,可能永远都是一个“盲人”,这绝不是悲观的说辞,而是我们要认真自我反观的问题。其三,人们总是乐意通过一些街面流行的书籍来扩充自己的见识,但这些书籍本身只是作者本人的经历、感受和了解,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一些书籍作者本身就带着那些他自以为是、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而进行的“歪曲的想象”之产物,看了这些书,不仅无助于人们去了解真正的文化面貌和内涵,反而加深了人们对“真正知识”的误解和歪曲,这是非常可悲的;其四,这也受制于整体的社会文化氛围,一个充满人文色彩和平等理念的社会文化氛围更加有助于人们积极地客观地公正地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文化群体的人们。
  第三种境界————“相爱”
  各自对双方的文化有很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彼此之间经常性的交流,就一些关键的文化争议问题,双方可以达成一致的和双方接纳的意见。双方都本着平等和尊重的原则,都丝毫没有“民族中心”和“地域优越”的念想,达到一种更富有弹性的牢固的“求同存异”之共识。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寥若星辰,这和这个生活世界有点相似之处:真正相爱的人也很少。不同类型的文化都有其产生的“合理性”——即具体的自然历史生态和内在的发展逻辑。所以“不同”是必然的,“存异”不仅是对各种“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尊重,也是一种起码的人道精神之体现。人们通常所谓的“大同”世界之追求,在我看来更多是具有政治和权力意义,而不应包含文化层面的同化和灭绝。
    跨文化交流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并不容易,其对交流双方的要求很高,首先对彼此的文化有很大的兴趣或者了解的必要性;其次,对双方文化理解的能力也有非同寻常的要求;其三,至少在对待文化问题上,没有或消除了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具有坚定的文化平等、文化共享和文化共荣的理念

评论(0
名称*
验 证 码 点击换一张 看不清?
字数不得超过1000字
Two-dimensional code sca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