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中美两国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到中美经济交往中。中美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双方进行交流的语言也存在着差异,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中美交流语言差异及其背后的的文化原因,就容易在交往中产生误解,导致沟通交流的失败,因而要注重企业员工中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中美交流语言差异
中美交流语言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称呼方面
中华民族向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汉语中常用“您”对他人进行称呼,并同时运用“贵”、“高”等用语表达对别人的尊敬。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敬老人的美德。汉语中常用“老”字表达对他人的敬意。而美国人一般采用第二人称代词“You”这种比较对等的称呼。例如:汉语中问客户的姓氏时需说:“您贵姓?”而美国人通常会用“What’s your name?”来表达。在问及年长的客户年龄时,中国人会说 “这位老先生,您今年高寿?”而在美国人很忌讳用“老”字进行称呼,因为这个字在美国文化中带有一定的消极意义。汉语中可以用亲属称谓称呼他人,如见到年纪较大的女性客户时,可以说:“阿姨您好,请问您需要办什么业务?”。而美国人则不会这样使用亲属称谓。此外,汉语中用职衔进行称呼很普遍,如“主任”、“处长”、“科长”。美语中只有某些职位可用做称谓,如president(总统),professor(教授)。而且除了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即便是领导和下属之间一般都将姓省去,直接以名字相称。
(二)问候方面
汉语中的问候可以较多涉及对话双方的个人问题,并且说的越具体、详细,越可以体现出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但美国人相互问候几乎不会涉及自身的事情。例如,早晨同事见面时会说:“吃过早饭了没有?”这并不是一定让听者回应确切的信息,而只是表达对别人的关心,是汉语独特的问候方式。若问美国人同样的问题,会使其感到突兀、不解、尴尬,可能会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进而对提问者产生反感。
(三)请求方面
中国人在请别人帮自己做某事时,通常会受对话双方身份的影响。当讲话人比听话人的地位高,或关系亲密时,言语基本上都比较直接。一般来讲,老板对雇员等多用祈使的语气进行表达,如老板会对雇员说:“这份方案写得不好,你再重新做一份儿。”当讲话人比听话人的地位低,或关系疏远时,言语基本上都比较委婉。通常来说,雇员对老板等多用含蓄的语气进行表达,如员工向领导请示时会说:“这是我做的报告,您看这么写行吗?”在美国文化中,无论让另一个人帮自己做什么,都需要用询问的语气去表达,在同他人交流中都很客气。
(四)告别方面
告别语是结束交流时的用语, 由于中美文化的不同, 双方在告别语方面也存在着的差异。例如,员工有事找领导,但见其正忙着,通常会说:“您现在挺忙的,我就先不打扰了。” 表示由于怕干扰领导的工作而终止交流。美国人可能会对此感到诧异,觉得并没有被打搅,为何要讲这些呢,会对这些话语产生不解。此外,当客户离开时,工作人员通常会热情的说:“您路上慢点儿啊。”表达的是期望其在路上注意,安全到家的美好祝愿,让人感觉温暖、体贴,体现出浓浓的人情味。但是若对美国人说:“Walk slowly.”,会使其感到莫名其妙,对交流产生负面的影响。美国人通常只说:“Bye.”就可以了。
(五)对待赞扬的应答方面
面对赞扬,中国人通常会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进行回答,而美国人一般会采取比较直接的方式。例如,领导夸赞员工:“你工作态度很认真,真不错。”员工通常会回答:“哪里,我做得还很不够,还需进一步提高,您太过奖了。”或“不敢当,我还差的很远,您太客气了。”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受到他人赞扬时通常会对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贬低和否定,对他人进行相对的抬高。如果对他人的夸奖直接表示认同,则会给人“骄傲”、“不谦虚”的印象,使得沟通不畅。但汉语中这种谦逊的表达方式很可能会导致美国人的误解。例如,美国客户称赞中国工作人员的英语好:“Your english is so good.”若回答:“NO, my English is poor.”会被当成是不真诚、不实在的表现,可能会导致误解,甚至是摩擦。对于美国人的赞扬,通常应答复:“Thank you.”,采用积极肯定的、欣然接受的应答态度才符合语言习惯。
二、中美交流语言差异背后的的文化原因
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常常认为如果掌握了对方的语言就能够进行成功的交际。事实并非如此,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交际的方式。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文化,承载这些文化的语言自然不会相同。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悠久灿烂的、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偏重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与影响力,强调个人应加入到群体当中,成为群体的一分子,和其他成员通力合作、共同发展。这使得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整体观念。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只有当个人处在合适的社会关系中才会具有意义,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不是特别分明,重视关心、帮助他人,很多属于个人范畴的私事会受到群体的关注,因而人们经常会热情地问候他人的个人情况。而且由于中国文化不赞成过分张扬个性,人们在交往中注重谦逊内敛,把谦虚视为一种美德,语言表达通常比较委婉、含蓄,讲求和谐的交往氛围,这对于维护人际间的良好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人们通常会用含蓄的方式表述想法,有时只了解字面意义是不行的,还需要通过话语中隐含的意思去领会说话方的意图,这在表示拒绝的话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此外,中国社会是官本位社会,社交中对于有职衔(职称)的人称呼其职衔往往最普遍,而且通常比广义身份称谓更尊敬,更能显示其社会地位和价值,有学者认为这是传统中国礼貌准则之一的社会关系准则在起作用,即把对象在社会关系坐标上的位置定位得越高,所给的面子就越大,也就越礼貌。因而中国人经常用职衔进行称呼他人。 美国强调个人本位,注重个性的意义。美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地多人少的状态,人的作用和价值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更为突出、更为重要,个人的努力和能力也因此而更加强调。这对于美国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美国,个人利益十分重要,不能因为群体利益而影响到个人的利益。美国人不愿意受到群体的干涉与束缚,崇尚个人的自由,因而很重视保护每个人的私生活,不愿意让他人过分知晓自己的事情。美国重视独立个体的概念,主张个性的发展,注重自我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因而人们往往习惯在交谈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持相反的观点,他们也会公开表表述出来。此外,在美国文化中,平等观念十分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是平等独立的个体,相互尊重的意识很强,因而美国人比较倾向于平等的称呼,很少用到尊称和谦称。而且由于人们在交往中几乎都处在平等的地位,较少受到身份、地位的约束,所以无论让别人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询问的语气。
三、企业员工中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中美交流语言差异及其背后的的文化原因,就容易导致中美文化交际的失败,因而要注重企业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培训是优化员工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方式,有利于企业良好的持续性发展。培训不能单纯采用灌输的模式,使员工被动地学习知识。中美文化各有各的特色,若不能理解双方的文化,只学会英语的发音、语法和一定的单词就容易产生误解, 不能顺利地进行交流。要培养工作人员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强其对中美文化的价值观念、风土人情、交际习惯等方面的了解。要对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各个部门的工作需要、岗位特征、以及员工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具体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之后,结合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充分考虑工作的实际情况下,确定培训的方案、内容、形式、难易程度。要根据企业特征,讲解与企业工作有关的英语知识,注重工作人员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效果,尽量多地提供英语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实际练习的机会,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员工积极思考实际问题。例如,设置英语交流情景、组织员工用英语进行讨论等,提升工作人员的英语知识水平和英语运用能力,让员工将学到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
四、结语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交流语言各有各自的特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与双方的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中美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加强对员工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减少交际中的失误,避免中美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达到更佳的沟通效果,对双方交际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