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艺术进入中国市场的十年

  • 作者: 超级管理员
  • 时间: 2015-09-08 15:32:53
  • 点击率: 2791

 

 

 

 

 

 

  2005年11月27日,香港佳士得将目光瞄准东南亚艺术领域,首次开设“东南亚现代及当代艺术”专场拍卖,92件拍品全部成交,总成交额达到4239.22万港元,这对于首次在香港试水的东南亚艺术而言,无疑是振奋人心的一个开局。2015年春拍,香港苏富比夜场有四位东南亚艺术家刷新个人纪录,“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专场更斩获9321.5万港元。十年间,“东南亚艺术”板块在中国市场的角逐,有人高调入场,有人悄然抽身,它究竟还能走多久,走多远呢? 

【东南亚艺术移师香港市场】 

香港苏富比:后来居上 独挑“东南亚艺术”专拍大梁 

日前,香港苏富比宣布了今年秋拍的拍卖日程,“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日场”专拍将于10月5日举行。说起香港苏富比举办东南亚艺术拍卖的历史,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中国及东南亚区副董事、东南亚艺术部主管莫锦川(MOK KIM CHUAN)。

  1996年,莫锦川加入苏富比并开始筹备新加坡苏富比的首场东南亚艺术拍卖。在他的努力下,“当代东南亚艺术”成为苏富比新增的拍卖项目,并于1999年秋季正式被纳入拍卖会的一部分。2001年,莫锦川正式出任东南亚艺术部主管,并在2008年将这一拍卖项目带到了香港——2008年4月8日,蘇富比“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专拍141件拍品最终成交130件,总成交额达到7590.85万港元;次日,4月9日,苏富比又单独举办了一场只有49件拍品上拍的“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越南”专场,总成交额达到1936.75万港元。2015年,苏富比“东南亚艺术”项目在香港的第八个年头,这一板块专拍以9321.5万港元的总成交额收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从2008年首拍开始,“东南亚艺术”已经成为香港苏富比春秋拍两季的常规专场,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15场专拍,其中4场的单场总成交额突破1亿港元。 

谈及当初选择将苏富比的“东南亚艺术”从新加坡移师到香港举办的缘由,莫锦川这样说道:“一是那个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个阶段性的瓶颈。新加坡固然是一个不错的平台,但是我们能做的都已经做到了,所以我们需要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平台去发展。那么香港是亚洲艺术的核心地带,我们到这里再做推广,挖掘更多的潜在市场。第二,那个时候在新加坡拍当代的时候,价钱还算是非常低(相比香港),不管是艺术家还是收藏家,如果你把他带到香港,在那个时候,他们是接受不了香港的价位的,所以还是会有一个反弹。当东南亚艺术的市场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到香港的时机也就成熟了。而且08年的时候,也是蘇富比内部的一大决定,不光是东南亚,现当代艺术部门亚洲其他区域停拍了,全部搬到香港。到了香港,确实香港平台更广,这里的买家也不是太局限于某一艺术领域,交叉的买家很多。”

“东南亚艺术”在香港的十年

  香港佳士得:“东南亚艺术”开局者的战略转型 

尽管苏富比的“东南亚艺术”在香港发展的如火如荼,但真正将这一板块的拍卖带到香港的其实是佳士得。如开篇所言,佳士得早在2005年便开始在香港试水“东南亚艺术”专拍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到2008年苏富比入场竞争之前,香港佳士得连续举办了5场东南亚艺术专拍,前两场白手套,之后三场的成交率分别为75%、88%、95%,总成交额逐年攀升。2008年春拍开始,香港佳士得“东南亚艺术”专拍的成绩始终被苏富比“压制”,直到2011年秋拍,“东南亚艺术”专场在香港佳士得戛然而止,至今也没有再以专场拍卖的形式出现在香港佳士得每年两季的大拍中。 

目前,香港佳士得也在进行2015秋拍的征集工作,尽管也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设了征集点,但征集项目却是以中国书画作品为核心,外界普遍认为,佳士得目前的战略是“泛亚洲”。自2011年起,佳士得推出了“泛亚洲”策略,从历次的拍卖结果来看都收效甚好。佳士得亚洲区副主席、20世纪及当代艺术部门主管张丁元表示,主要是想用这个新的主题将亚洲艺术市场再扩展,并能够与国际市场接轨。在他看来,“若要将亚洲艺术与西方艺术衔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一个相同的主题,而在美术史上,战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兴起,让很多亚洲国家的艺术家参与进来,所以从这一点出发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到东方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的对比,能够架起与西方收藏家沟通的桥梁。”而据张丁元观察,此战略布局下也的确吸引不少欧美的藏家前来竞拍。在今年春拍中,佳士得香港的亚洲艺术拍品主要集中在抽象艺术上,中国、日本与韩国艺术家的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保利香港:潜心挖掘与摸索东南亚艺术 

2012年11月,保利香港首届拍卖会正式举槌,仅四场拍卖就斩获近5.2亿港元的佳绩;到了2013年秋拍,拍卖场次从最初的4场增加到了13场,总成交额也激增到了9.88亿港元,但从专场设置来看依然是以中国书画、珠宝古董为主。直到2014年春拍,保利香港首次引入“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开始推出日韩及台湾等地区的艺术家作品,当然,这其中还包括新加坡华人艺术家钟泗宾。2014年秋拍,保利香港“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推出了来自8位东南亚艺术家的10件作品,在5位菲律宾艺术家中,罗纳德·文图拉作于2007年的《无题》最终以684.4万港元高价成交。2015年春拍,保利香港对“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在设置和拍品布局上做出调整,增加了“陈文希、陈荫罴、李曼峰艺术专场”,而这陈文希和李曼峰正是移居东南亚的华人艺术家代表,他们同时也是对东南亚艺术有着突出贡献的艺术家。日前,保利香港宣布了2015秋季拍卖日程,10月5日举办的“陈文希专场”依然备受期待。

  【新加坡华人艺术家撑起“南洋画风”半边天】 

李曼峰——“东南亚先驱画家” 

1913年生于中国广州的李曼峰幼年移居新加坡,并在当地接受教育,还分别跟随一位岭南画派艺术家和一位油画家学习。1930年,李曼峰的父亲去世,从小对画画很有天赋的他不得不通过画广告画赚钱养家,这也为他后来成为职业画家做了铺垫。1932年,李曼峰移居到了印尼雅加达。1936年,李曼峰受“荷印美术协会”会长的邀请参加了一场绘画联展,当时便受到荷兰总督的青睐并向他订购画作,此事不仅在东南亚的华人社群中引起轰动,更改变了李曼峰的创作生涯。成名后的李曼峰经历丰富:首次到巴厘岛写生,在雅加达举办个展,二战后去荷兰留学等等。1961年,已经回到印尼的李曼峰获得当时印尼总统苏卡诺的重视,被聘为“总统府顾问画师和藏画主管”,主编大型画册《苏卡诺总统藏画集》。1977年,64岁的李曼峰申请回到新加坡定居并于1988年去世。在李曼峰的画作中不仅巧妙地融合了东西方概念的画法,更突出的是富有浓郁的东南亚文化色彩与生活气息,这也令他被世人称为“东南亚先驱画家”,对“南洋画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与影响。

李曼峰《峇里生活》,3596万港元创纪录成交

  根据雅昌艺术网可查的拍卖数据显示,目前李曼峰在香港及中国内地上拍的作品数量仅为136件,最早上拍的是李曼峰作于70年代后期的油画《金玉满堂》,于2005年6月29日在上海崇源以28.6万元人民币成交。此后几年,李曼峰在中国拍卖市场中出现的次数寥寥无几。2011年有4幅画作上拍香港佳士得后,其作品进入拍场的数量开始大幅增加。2012年10月7日,李曼峰创作于1951年的木板油画《年丰人寿》以咨询价形式上拍香港苏富比,最终以3426万港元成交,创造其个人拍卖纪录,同时也刷新了当时东南亚艺术单品世界成交纪录;2013年11月23日,在香港佳士得举办的“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拍”中,李曼峰作于1962年到1964年间的木板油彩《峇里生活》估价待询,最终以3596万港元刷新个人纪录,而这一数字较目前可查的2005年首次上拍记录《金玉满堂》的成交价已经翻了近100倍。 

陈文希——新加坡艺术教育发展的先驱 

作为同样移居东南亚的华人艺术家,陈文希对于新加坡的艺术贡献更为巨大,其作品“双猿枯藤”图至今还被印在50元新币的钞票背面。陈文希1906年生于广东,后进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受业于知名画家潘天寿门下,在求学期间与陈人浩、陈宗瑞及刘抗成为好友,这些画家日后不仅成为新加坡艺术与艺术教育发展的先驱,最后更共同开创出反映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独特风情的南洋画派。1948年,陈文希南下在新加坡定居。先后在新加坡华侨中学、南洋美专任教,这段教学时期也因此标记了陈文希对于新加坡艺术发展的影响及贡献。他充满活力的教学训练与敏锐的美学品味影响了许多人,他同时也与同侪画家钟泗宾与陈宗瑞等人共同提倡跨文化的融合兼蓄,成为之后南洋画派的理论基础。闲暇时,陈文希会在东南亚各地旅行采风,收集画材,其中以巴厘岛和爪哇的民土风情最令他灵感充沛。1968年,陈文希从新加坡教育界退休后,他便全心全力的从事创作,曾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等地举办过三十余次个展。1975年,新加坡大学为了表扬他对美术的贡献,特别颁发以“名誉博士”荣衔,陈文希也成为首位当地画家获得此荣誉。

陈文希作于1980年代的水墨《鹭鸶》

  与创作油画油彩作品为主的李曼峰不同,陈文希精通中国传统水墨与西洋油画,陈文希的很多水墨作品不仅在拍卖市场中表现良好,其美学价值也不能够忽视。在他诸多水墨作品中,以猿猴和鹭鸶为其代表佳作。2014年10月,在保利香港举办的“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陈文希作于1980年代的水墨作品《鹭鸶》以354万港元成交,成为其彩墨作品拍卖的新纪录。前文提到的被印在新加坡钞票上面的“猴图”也是陈文希的经典水墨题材,据说为了画猿猴,他在家里庭园豢养六只猿猴,朝夕摹形写状,及至后来,单从猿猴的跳跃、追逐、翻腾等动作,他便能道出猿只的产地。2013年10月5日,陈文希作于1950年代的布面油画《市集》在香港苏富比“四十周年晚拍专场”中以400万到600万港元估价上拍,最终以1324万港元高价成交,创其个人拍卖纪录。这幅《市集》是陈文希少数以抽象手法描绘城市的杰作,凝聚了其中西汇聚的艺术理念及作画风格,也是目前最大的油彩板画作品。

钟泗滨作于1951年的油画《上妆》

  1917年出生的钟泗滨也是目前东南亚艺术在拍场上的代表性人物,其在移居新加坡后,也成为“南洋画派”的先锋画家,甚至被誉为新加坡现代艺术创始人之一,其对东南亚的观点与视野已成为新加坡文化身份与传承的重要部份。2014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拍”专场中,钟泗滨作于1951年的油画《上妆》以592万港元成交,创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

张荔英作于1962年的油画《莲花颂》

  此外,被誉为新加坡六大先驱画家之一的张荔英女士也是近几年作品拍卖成绩斐然的东南亚华人艺术家。张荔英1906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省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张静江早年留学法国,后来深得孙中山的器重,成为中国国民党元老。张荔英年幼时便接受美术启蒙教育,由于出生于巴黎,因此在青年时期便能接触到法国和美国的绘画教育,以画静物著称。1985年,她荣获最高艺术奖“文化奖”,以表扬她在新加坡作为最能启迪人心的南洋派画家之一。2013年,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张荔英作于1962年的油画《莲花颂》以估价待询形式上拍,最终以916万港元高价成交。

  【海纳百家之长的印尼艺术】 

如果说目前在中国拍卖市场中,华人艺术家是新加坡艺术的领军一派,那么对于东南亚艺术的另外一个分支印尼而言,复杂的历史造就了印尼艺术的繁荣。长久以来,印尼被淹没在宗教和政治的纷争里,似乎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艺术地带。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曾经是在15世纪先后被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先后侵入;到了1596年,荷兰入侵,后成立具有政府职权的“东印度公司”,并在1799年正式成为荷兰殖民地;1942年,印尼又被日本占领;后来经过与荷兰的多次战争和协商,终于在1945年才正式独立。因此,在如今的中国拍卖市场中,有两类印尼艺术家表现尤为突出,一类是印尼本土艺术家,而另外一类便是受印尼文化影响的欧洲籍艺术家。

亨德拉·古拿温 《摩诃婆罗多:班度的骰子》

  亨德拉·古拿温(Hendra Gunawan)曾是印度尼西亚人民文化协会的积极分子,该协会因与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关系密切,导致亨德拉一度锒铛入狱。从万隆卡本瓦鲁监狱无罪获释后,亨德拉迷上了峇里文化。神秘的峇里岛貌似不受殖民主义及爪哇的文化限制所影响,亨德拉由此迁居此地。尽管亨德拉经历了十三年牢狱之苦,他却在拘禁期间深研历史画作及印度-印度尼西亚文学,这也激发其创作出了取材自《摩诃婆罗多》的作品《摩诃婆罗多:班度的骰子》。2015年4月4日,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亨德拉·古拿温的这幅《摩诃婆罗多:班度的骰子》以10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2648万港元成交,创其个人作品拍卖新纪录。

苏佐佐诺 《蒂博尼哥罗王子率军亲征》

  苏佐佐诺(S. Sudjojono)被誉为“印尼现代主义之父”,其创作深受民族主义理念影响,其艺术创作是对风行印度尼西亚现代艺坛之东方美学主义的一种抗衡。作为印度尼西亚艺术运动协会的一份子,苏佐佐诺通过其政治性作品记录着一代人的思想和心声,他视现实主义为视觉艺术之最,而1930年代正是其自我探索的时期。他有意远离“美哉印地”的美学模式,对当时的艺术局面作出反抗。早在四十年代,他便在巴塔维雅艺术圈展出其作品,当时的评委大多为荷兰公民,他们以苏佐佐诺的“低劣”技法与风格为由,驳回他的作品,这种评审标准显示欧洲仍只愿视印度尼西亚为一个满是异国风采的热带岛屿,不肯正视苏佐佐诺通过绘画所表达的乡村生活现实状况。1979年,苏佐佐诺创作《蒂博尼哥罗王子率军亲征》,以此呼吁国民勿忘为国牺牲的英雄。2014年4月5日,该作在香港苏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晚拍”中以咨询价上拍,成交价达到5836万港元,创造了东南亚艺术拍卖的新纪录。

苏加那·克尔顿 《乡村生活》

  苏加那·克尔顿(Sudjana Kerton)在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的万隆市出生,从小热衷于绘画,对诗情题材得心应手,以此成为印度尼西亚国内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克尔顿的创作很大程度基于其爱国理念、对西方艺术的接触以及亲身感受印度尼西亚现代化这三个关键人生阶段影响,犹如所有经历印度尼西亚从殖民地时期转向自主独立的艺术家一样,克尔顿的选材总是围绕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克尔顿曾先后前往欧美国家吸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1963年的墨西哥之行则成为其创作的重要转折点——迭戈·里维拉的壁画对其启发很大,回国后有感祖国变化之大,创作了《乡村生活》,这也成为其巅峰时期的代表作。2014年4月5日香港苏富比春拍,克尔顿的这幅《乡村生活》最终以1324万港元成交。

勒迈耶《舞者》

  勒迈耶(ADRIEN JEAN LE MAYEUR DE MERPR?S)是比利时裔艺术家,于1929年初次踏足峇里小岛就被当地天然纯朴的美景而打动,让这位欧洲成长受教的艺术家思如泉涌,于是在1932年他决定移居到充满异国情调的峇里岛,更在三年后迎娶他的年轻模特,也就是峇里著名的雷贡舞者妮·帕洛。勒迈耶承继印象派画家在户外作画的习惯,在自然的光线中捕捉景物。他的小屋位于沙努海滩,既是他的画室、展览空间,也是他和妮·帕洛宴请各国外交官与其他印欧艺术家的地方。2015年4月4日,勒迈耶最喜爱的主题画作《舞者》在香港苏富比以2048万港元成交。

鲁道夫·邦尼的布面油画“Market Scene”

  鲁道夫·邦尼(Rudolf Bonnet)是荷兰裔艺术家,于1895年出生在一个父母都是烘培师的家庭,成功考入皇家艺术学院后,他见到当时另一位艺术家W.O.J.纽文康所画的峇里民生与胜景,深受打动,下定决心要去亲身感受这个充满异国风情的殖民小岛,发掘它天然纯正之美。1929年,他终于踏足峇里,并在当地的艺术中心乌布定居。邦尼与另一位印欧艺术家沃尔特·史毕斯在1936年共同成立 Pita Maha 艺术运动,希望在峇里旅游业渐旺的时期把其固有的艺术形式推至更专业的层面,最终把它的着重点从宗教记录转移至峇里的日常生活。2007年11月25日,鲁道夫·邦尼的布面油画“Market Scene”在香港佳士得“东南亚现代及当代艺术”专场以1152.75万港元高价成交。

史拜耶作于1929年的作品“Balinesische Legende”

  瓦尔特?史拜耶(Walter Spies),1895年出生于俄罗斯的德国籍艺术家,也曾受到印尼文化影响。他1923年去到印尼爪哇,并从1927年开始先后在雅加达、乌布和巴厘岛生活。过去十年间,瓦尔特的多幅作品在中国拍卖市场都曾取得佳绩,其中,他作于1929年的“Balinesische Legende”曾于2010年11月29日在香港佳士得上拍,最终以1690万港元成交。

米斯尼亚迪创作于2009年的作品《米斯尼亚迪呈献-网站攻击》

  出生于1973年的当代艺术家米斯尼亚迪(I Nyoman Masriadi)是目前拍场上非常年轻的东南亚艺术家。他出生于峇里岛,在印尼的艺术重镇日惹发展艺术生涯。作品以戏剧性和幽默的话语讽刺当下社会状况,因而开启东南亚当代艺术的崭新表现,以他强烈且别具一革的艺术风格在国际的艺坛引起广大回响。他早期的作品表现出他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抗衡,以立体主义为名,但又穿插着漫画这一街头广告与涂鸦的特色。他用记号笔在自己的画作上画蛇添足,表示他坚守该传统或与其对抗。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他擅长并专攻超现实主义风格,用棕色与黑色肤色清晰地体现出人物硬实的触觉质感。2013年5月25日,米斯尼亚迪创作于2009年的作品《米斯尼亚迪呈献-网站攻击》在香港佳士得上拍,最终以723万港元成交,远超最低估价近4倍。

  【菲律宾与越南的代表性艺术家】

黎谱作于1937年的作品《站在山顶远眺》

  黎谱(Le Pho)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越南艺术家,1932年因成绩优异,黎谱前往位于巴黎的法国美术学院留学深造。结束学业后他返回祖国并于河内的印度支那美术高等学校任教,其创作风格与艺术思维启发了无数新一代的越南画家。尽管身为越南当代艺术的一名先行者,手执教鞭数年且成绩斐然,黎谱终究还是于1937年离乡背井,选择再次于巴黎落脚展开新生活,这也是他作品风格形成的第一个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到1960年代,这段期间黎谱的艺术展出皆由法国Romanet艺廊老板负责打理,所以第二期也称之为Romanet时期;1963年之后,黎谱转而将画作交给美国Wally Findlay艺廊展出,并卖出多幅作品,这也是他创艺生涯的最后阶段,称之为Findlay时期。这三个时期的作品除了创作媒材有所不同,画风也各有特色。2014年11月22日,在香港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拍”中,黎谱作于1937年的作品《站在山顶远眺》以咨询价上拍,最终以652万港元成交。

温杜拿的作品《光环》

  罗纳德·温杜拿(Ronald Ventura)被誉为是目前国际艺术界中最令人期待的艺术家之一,他1973年出生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于2009年首次在美国的切尔西泰勒·罗林斯美术馆举办个展。温杜拿经常天马行空地挪用流行文化图像而产生的巨型画作备受追捧,各种疯狂角色在温杜拿的作品中被赋予生命,平面画幅无阻艺术家突显驰骋的想象力。2015年4月4日,温杜拿的作品《光环》在香港苏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晚拍”中以788万港元成交。

罗莫尔多·罗格泰利作于1940年代的《裸女肖像》

  罗莫尔多·罗格泰利(Romualdo F. Locatelli)出生在意大利贝加莫,罗格泰利为壁画和装饰艺术家路易吉之子,自小就被老师认为天资聪颖。14岁时,开始协助父亲路易吉进行San Filastro教堂区的装饰工程。在贝加莫的卡拉拉美术学院求学后,又至米兰的Palazzo di Brera艺术学院进行教育。罗格泰利是意大利著名的行旅画家,由于时代纷乱,战争不断,罗格泰利与他的妻子1939年移居印度尼西亚,失去政治保护后,便旅至亚洲各地。1943年2月24日,罗格泰利在马尼拉北部猎鸟时神秘失踪。2014年4月5日,罗莫尔多·罗格泰利作于1940年代的《裸女肖像》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以700万港元成交。

来源:雅昌艺术网

 

扫描关注磊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