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跨文化交际现象日益增多,跨文化活动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存在差异,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然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离不开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 更不能在封闭的状态中自求发展, 中国的礼仪文化亦是如此。 对于生活在地球村的我们来说, 既要

保持传统的中华礼仪文化精髓又要了解西方礼仪及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 跨越有碍文化发展的屏障, 运用得体的涉外礼仪知识来增进与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一名合格的地球村民。
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发展简史
  自50万年前山顶洞人缝制衣服开始, 文明也伴随着人类发展。自中国最早的秘书人员“礼官”起, 礼开始以正规的方式出现,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这“五典”足以说明当时礼仪的规范体系。礼仪的典制化大约出现在夏商周三代, 最早的秘书机构“太史寮”的建立和第一部记载礼的典籍《周礼》的出现, 标志这中国古代礼仪进入成熟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礼的大力推行, 孔孟等思想家的礼仪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奠定了礼仪文化的基础。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封建礼仪及“三纲五常”的提出,礼仪从此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和精神支柱, 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清末至民国时期, 科学、民主、自尊、平等的观念和与之想适应的礼仪标准得到传播和推广。中国现代礼仪的出现和发展是辛亥革命以后, 它吸收了目前国际礼仪的长处, 以科学精神、民主思想和现代生活为基础, 摆脱了封建落后的成分,表现出新型的社会关系和时代风貌,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跨文化交际在各方面的深入开展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不断发展,各种礼仪新形式越来越被广泛接受,如西方的婚礼,在现代年轻人的婚礼上以很少出现中国传统的拜堂仪式, 还有节假日礼仪文化中, 许多西方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在中国的流行。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传承了古代礼仪的精髓又结合了现代社会文明的需要,现代礼仪更深入人心,这些都体现了礼仪文化的生命力和革新精神。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社会结构。表现为“天人合一”, 它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它追求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强调人际关系、人情味, 表达的是群体性、群体意识, 注重人情世故, 爱好面子, 

 

[论文网 lunwen.nangxue.com]养成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性格。“重利轻义”更是儒家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 主张的“见利思义”、“以义制利”, 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 应当舍利取义。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 情、理法次序鲜明, 任何事情先看情再讲理, 表现在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方面就显得有些淡漠。在西方文化中, 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 它推崇的是“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以个人为本位, 注重自我实现,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权益的实现,功利、实用主义构成了西方主流文化。在情与法之间,法律至上, 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唯一依靠, 因此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 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 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 过于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 形成率直、豁达、刚硬的文化品格。这些
文化差异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文化背景
   中国自秦始王建立大统一后, 历代君王都视儒家学说为正统, 因此儒家的伦理成了中国人从古到今普遍实践的伦理观,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使中国文化中有着“重亲情、重关爱”及封建等级观念较强的一面。西方文化主要以古希腊文化为渊源, 一开始就注重个人奋斗, 人权观也是其传统思想的产物。 如在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交的权利请愿书,18世纪卢梭提出“天赋人权”, 1776年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 因此西方人的等级观念淡薄。
2、 价值取向
    以集体观念为取向的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以自谦尊人、相互关切、相互体谅和以诚待人为特征, 在与人交际时喜欢问及他人私事或毫无保留披露自己私事。 而西方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独立的个人主义, 把平等、自由、民主和权利作为人生存的前提, 这个价值观念培养了其平等、民主 、权利意识, 个人自由被当作神圣不可侵犯,因此西方文化中的个人隐私受到人们的极度重视。在中国几千的历史中, 儒道两家思想相辅相成, 二者主张回归自然, 回到过去, 因此中国人重视过去, 珍惜历史, 崇拜祖先, 表现谈吐上也是敬老尊师。而西方文化一切着眼于未来,一切向前看  ,因此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 3、 宗教信仰 在西方, 基督教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公元四世纪, 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 成为西方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公元五世纪, 基督教以政权合一的方式全方位统治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 如今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多数人都信奉基督教, 因此在西方的礼仪文化中有着浓
厚的宗教色彩。然而中国经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治统治, 皇权胜于神权, 没有一种宗教占绝对统治地位, 所以总体而言, 中国是一个非宗教国家,因此中国的礼仪文化没有宗教色彩。
  
三、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在其文化背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交礼仪、餐饮礼仪和节假礼仪等领域尤为突出。
  1. 社交礼仪
  中国传统的见面习俗以作揖、拱手、跪拜等礼,以体现社会的等级卑微, 然而在现代的礼仪习俗中很难看到跪拜礼,受西方平等观念的影响, 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 在相应的称呼上也采用西方的“先生”、“小姐”、“女士”等, 之前流行的“同志”也在慢慢消失。人们见面时候经常会问的“你吃了吗?”、“你去哪里?”等问候语在年轻人之间逐渐被“Hi”、“你好”替代。在交谈中, 过去人们经常好打听他人的私事, 现在随着隐私意识的加强,随便打听他人隐私被视为不礼貌行为。在社交场合, 中国人尽管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谦虚恭敬、委婉含蓄的传统准则, 然而对他人的赞美、致谢也不像以往那样“自谦”而是落落大方的接受。
  2. 餐饮礼仪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吃以及与吃相关的仪礼永远是头等大事。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及其餐饮礼仪使中国人在吃什么、怎么吃方面已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 但随着西方餐饮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餐饮礼仪文化也在悄悄的地发生变化, 具体表现在餐饮氛围、餐饮用具以及餐桌礼仪等方面。 中国人请客吃饭好热闹、讲排场,至于在什么样环境下吃一直不受重视, 然而现在,对于重要宴请活动, 人们会把优雅的环境、精致的餐具等纳入优先考虑的范围, 优雅的餐桌礼仪也日渐盛行。 中国人之前使用的八仙桌更多的被圆桌替代, 圆桌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典型产物, 象征着和谐、圆融。在席位礼仪方面, 之前坐北朝南的主位现在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演变成

 

[论文网 lunwen.nangxue.com]面门为上、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还有随着西方快餐文化的介入, 快餐、盒饭也日趋风行, 从某种角度而言, 快餐文化也是迎合了快节奏了高效率的现代生活。
  3. 节假日礼仪
    中国的节日礼仪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 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 属于农业文明的产物, 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 如清明、端午等。 随着对外交流活动的增加, 西方文化中具有宗教色彩的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在中国也开始流行, 西方的情人节更是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这些西方节日文化丰富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 更是为人民的生活带来多彩多样的一面。 
     
四、 结束语
  当今世界的礼仪内容非常广泛和复杂, 这需要我们在保持原有的传统礼仪基础上去适应和接受西方礼仪, 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同时, 注意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 丰富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 在借鉴西方礼仪时, 我们不仅要借鉴其形式, 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紫的自信和优越感。 只有认清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将两者有效融合, 才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 达成和谐社会思想。

来源:优论网

评论(0
名称*
验 证 码 点击换一张 看不清?
字数不得超过1000字
扫描关注磊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