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普华永道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尽管2013年上半年中国大陆私营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持续走低,但2013年下半年,私营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强劲反弹,参与了88宗海外并购交易并创下半年度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海外并购交易市场也继续向好,交易金额亦保持高位。

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历了稳步增长的阶段。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特别是私营企业)热情高涨,在去年下半年突然集中爆发,这既与中国国内经济在去年下半年有所回稳复苏有关,也与国企改革、私企转型升级形势所迫有染。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三大原因

其一,中国企业需要购买海外的知名品牌或者技术。要知道,获得知名度和技术更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其二,市场的拓展,也就是中国市场的延伸。

其三,想获得一些上游的生产资料的控股权。

而私营企业从事海外并购很多是落在以上三个方面当中的某一个或者几个因素。

回顾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可以说走得并不平坦。前几年,TCL收购汤姆逊、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联想收购了IBMPC等大型并购交易,于是便掀起了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第一次热潮。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企业境外收购和抄底的冲动达到了巅峰的程度。

但是,中国企业境外抄底行动也曾遭遇滑铁卢,中铝、中投、平安等企业的海外并购损失高达20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反面教材”。不过,惨痛的教训并没使中国私企放缓境外并购的步伐。2010年浙江吉利集团成功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企业境外收购的一大亮点。而20112月,富丽达集团斥巨资2.53亿美元成功收购了加拿大纽西尔(NEUCEL)特种纤维素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加大拿生产特种溶解浆的三大厂商之一。短短几个月,纽西尔就扭亏为盈。这无疑是一桩划算的国际买卖。

有业内资深专家指出,虽然私营企业海外投资与并购的意愿和能力日益增强,但目前,国有企业仍是海外投资与并购的主要力量。海外大型并购业务95%以上是国企,而自2009年到现在的海外并购中,私企从数据上能占到50%以上,但在总金额上私企海外并购恐怕只有10%

私营资本海外并购三大难关

首先,在与国外公司协商并购事宜过程中面临的是如何定价的难题。如果中国民企开价过低,自然会错失好的海外优质企业。但如果国外公司开价太高,中国私营企业承受不了,或者即使买下也是鸡肋。

举例,去年全球规模最大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简称SFD)正式宣布同意双汇集团47亿美元收购对价,加上所承担的24亿美元债务此次收购规模超过70亿美元。虽然SFD原有的全球销售渠道尽被双汇占有,市场前景广阔。但如何快速制止SFD业绩快速下滑?如何在一二年内化解收购SFD时所付出的庞大融资成本问题?这都会让双汇集团面临严竣挑战。

第二,现在欧美经济开始复苏,很多欧美企业元气正逐步恢复。一些来自欧洲和美国的企业也想进入全球并购市场,趁机低价抄底。正是由于竞争格局的改变,会给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往往陷入底价的你买不到,高价的你买了也未必划算的尴尬境地。

第三,私企的融资渠道匮乏,往往不足以支持民企海外并购的资金需求。

私企海外并购三种渠道

一、几家私营企业抱团出资海外并购;

二、实力强的私企,动用私营企业的自有资金;

三、接触一些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在并购前、并购后可以一些经验提供。而对于国有企业海外并购往往是通过地方政府出面,进行内保外贷,所以国企一般海外并购往往是大手笔,但是输多赢少,鲜有并购成功案例。

我们认为,在当前国资改革和海外并购的大潮之下,私营资本应该腾笼换鸟,抓住这样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在海外并购的大潮下,很多私营企业有并购需求,但没有好的信息渠道和资源。而与私企相比,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站在完全不同的高度上,拥有良好的渠道资源。更何况,目前国企改革已经定调,如果私营企业能够一方面通过收购部分允许民资入驻的国有企业,借助其良好的渠道去鉴别和购买适合的海外资产,通过并入海外资产来满足其对技术、管理方面的需求。

此外,私企在海外不能够“买完了就算”,在买完了之后怎么管也是海外并购中常常令私营企业家头疼的问题。这就需要动用外国管理层的管理动力,将他们的利益与自己企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可以给当地管理层一定比例的股份,如10%-20%的股权,或者允许对方分红还借贷,把双方利益结合在一起。如果想要加强风控,甚至可以分期给股,看后续盈利情况递增。

鉴于全球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整个世界银行体系资金面尚紧,目前正是中国私营企业走出国门并购抄底的机遇期。私营企业并购像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瑞士等国家的中小型优质企业还是有潜力可挖的,而中国的国企改革又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参股,私营资本也可以通过国企的信息渠道和资源更好的完成自己海外并购的愿望。

来源:网络

评论(0
名称*
验 证 码 点击换一张 看不清?
字数不得超过1000字
扫描关注磊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