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内经济稳定增长、人民币相对强势等因素推动下,中国企业海外扩张步伐不断加快。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其中交易金额达202亿美元,同比增长36%,交易数量为77宗,同比增加33%。
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不再局限于发展制造业,而是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以及专业人才的积累。天职国际(Baker Tilly International)董事会主席吉姆•卡斯特兰诺(Jim Castellano)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以往中企走出去是为了提高制造业水平,从而增加出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现在中企更多的是为了寻求最新的技术,从而为国内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中企出海实为厚积薄发
2014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较上一年增长近三分之一,达到创纪录的246起,同时,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达到550亿美元,仅次于2012年579亿美元的历史峰值。
去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异军突起,接连完成多起极具影响力的海外收购,中国“买手”资金之雄厚、野心之大,让世界侧目。但在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邱靖之看来,中企大举进军海外,并非“冲动消费”,而是厚积薄发。
“很多年来,中国企业一直在探索怎样走出去,这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在中企对于外国投资环境更加了解,境外企业对于中企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所以中企外海收购的爆发,是充分积累后的必然结果。“邱靖之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在他看来,眼下中企“出海”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候。“中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新举措更好地服务与规范中企的海外并购行为,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新契机,全球宽松环境下,人民币相对强势,海外资产变得更划算,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新一代的企业家,更具海外视野,一批有国际经验的人才不再满足于国内的发展,走出去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力推进以及“互联网+”等创新概念的提出,也使中企海外并购方向出现明显变化。
“我们在亚太区的成员所都非常关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会,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下,将基础设施投资推向海外,中国的资源和海外的需求急需桥梁对接,这让我们得到很好的启发。” 邱靖之说。
此外,中国企业对于海外新的商业模式也兴趣十足。以往中企主要在海外收购矿产、房地产等,但现在对高科技、食品、服务等领域的需求也很大。邱靖之表示:“最近我们正在协助客户完成对于海外一家在线教育公司的收购,这是一个新的方向。服务中国市场20多年的时间里,可以切实感受到中企越发成熟。”
中企偏爱成熟市场
尽管中企对于新兴市场的兴趣有所增加,但北美和欧洲等成熟市场仍然是中企海外并购的首要选择。
卡斯特兰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很大一部分中国投资者钟情于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市场。“尽管美国税收很高,但美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对中企较高的接受度都十分具有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企海外投资仍不断面临新的国际投资壁垒,跨境并购投资仍然存在不可低估的风险和挑战。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认为,尽管并购是一种企业行为,但跨境并购十分复杂,企业必须明确各种关系,包括投资母国的企业与母国政府的关系、母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的关系、被并购国企业与东道国的关系。
“中企跨国收购很容易犯的错误是,以为海外的法律跟国内一样,本土的管理团队缺乏相关经验从而对于潜在的风险考虑不足。建议中国企业在完成收购后,用来做规划的时间应该和当初寻找投资标的的时间一样多,因为仍会有很多看不见的问题出现,必须把潜在风险降到最低。”卡斯特兰诺对表示。
此外,卡斯特兰诺表示,中国市场对于外国投资者的吸引依然很大。“尽管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依然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同时劳动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邱靖之也认为,每个国家在不同阶段,能够提供的发展机会也不同,目前外资仍热衷于投资中国消费行业,同时根据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投资于清洁能源等新的商业模式。
来源:一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