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企业国际化战略”成为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海外并购是中国国有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捷径美国人认为中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仅是时间问题。

而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阻力有的并购甚至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既有自身体制问题的内因,也有来自外国的政治、经济等阻力的外因。其中在外因的构成中美国国会成为中国国有企业对美国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且强大的政治影响因素。  

一、美国国会在中国国有企业并购美国企业过程中的影响力

中国企业在国外并购的成功案例屡见不鲜但是在并购美国公司的过程中总是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和阻碍。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企业对美国国会在外交、经贸领域的影响缺乏预见性和对其程度的准确判断使得对突如其来的诺大阻力感到始料不及。实际上,美国国会对美国经贸等领域的影响非常大,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在中海油收购美国UNOCAL 石油公司的过程中从中海油一开始有意收购UNOCAL 的消息被走漏风声起国会的议员们就开始掀起反对收购的声浪。

2005 24 日中海油报价后第一天美国国会能源商业委员会主席乔·巴顿(Joe Barton ) 就致信布什表示了对中海油收购UNOCAL 的担忧称其对美国能源和安全构成了“明显威胁”要求美国政府确保美国能源资产不出售给中国。当日,共有41 名国会议员向布什递交了公开信要求政府对中海油的并购计划严格审查。

据统计前后共有64 个国会议员参与到这场中海油并购的游说行列中来。在整个并购进行的过程中国会中反对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国会的议员们认为中海油实质是中国政府的手政府行为参与竞争对于美国的工人、企业投资者都是有害的。

美国参议院会议委员会经过投票决定将布什政府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审查推迟141,并在获布什总统签发后生效。该法案妨碍了中海油对优尼科出价高达185亿美元的收购,进而增加了出价仅170 亿美元竞购者雪佛龙获胜的机会。

30众议院投票通过财政拨款修正案禁止财政部将拨款用于审查中海油并购优尼科。11 ,参议员给商务部写信要求审查中海油的贷款是否违背WTO的规则;7 13 ,众议院军事服务委员会举行了听证会围绕中国的崛起可能给美国造成的威胁展开。

30 国会通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120 天内对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研究,报告出台21 天后才能批准中海油的收购这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竞购成功的可能。所以,8 ,中海油宣布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

从这起失败的收购案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国会在中国国有企业收购美国企业过程中的巨大影响。中国国有企业在收购美国企业时,美国国会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并且可以在必要时通过议案、举行听证会、向行政部门施压等手段阻止收购的进行。

美国国会的这种对跨国收购成败的决定性影响是其他大国的立法机构所不具备的。所以,如果国有企业收购的对象是美国的公司那么就必须要对美国国会反对并购的态度以及对收购成败的决定性影响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判断。  

二、美国国会议员们考量的因素分析

有关中国国有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议案提交到国会时议员们对议案的态度决定了此次收购的成败有时议员们通过各种手段让收购胎死腹中例如此次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失败有时议员们可以让议案通过但是中国企业在此间面对的阻力和所做的努力相当大。可见,两院的议员们在中国国有企业并购的过程中,主要起着阻碍作用。而这与议员们考量的诸多因素直接相关。 

()“中国威胁”在议员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中美两国建交以来波澜不断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美国国会是导致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美国国会参与制定对华政策的程度逐步加大。虽然国会的许多议员对中国抱有积极而友好的态度然而大多数议员仍将中国视作美国的“威胁”。

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间的摩擦日益暴露在经贸领域例如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中国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等所以国会影响中美关系的表现就会频繁地出现在经贸领域。而当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收购比优尼科的石油储量大得多的Amoco 公司时几乎没有人认为这会对国家安全产生威胁。

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LindseyGraham) 是在中美贸易和金融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参议员之一当被问到中美经贸如此发展的情况下国会对中国问题的总体态度时他认为国会对中国有很多的担心因为这个国家有很多能够做出可怕事情的聪明人。由此可见,“中国威胁”在国会议员们处理中美经贸关系问题时仍然挥之不去。 

(议员们把争执的焦点放在“国有”问题上

在跨国并购时美国国会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国有成分十分敏感从中海油收购UNOCAL 的消息不胫而走到最后中海油宣布撤回收购要约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国会成功地唱衰中海油的主旋律就是“国有”。国会反对中海油收购的主要理由就是担心这个70 %由国家控股的企业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议员们为什么对“国有”这样敏感呢议员们认为第一竞购美国企业的这些竞争者们应该在一个公平的水平面上竞争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助和贷款会歪曲这样的竞争同样会使美国参与竞争的企业处于劣势第二国会议员们担心中海油对优尼科资产的过高出价意味着资金从中国政府转移到优尼科的股东第三美国所需石油的三分之二一直靠进口国会议员们担心石油进口的渠道和价格受到中国政府的控制。 

(国会对国家安全的紧张思考

如果一个被收购的企业所拥有的技术或能源关系到美国国家安全那么国会的神经就会极其紧张,“中国威胁”的潜意识让议员们担心如果中美两国关系出现紧张局面那么中国将会用并购得来的资源来对付美国。所以一旦陷入这种思维的误区议员们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反对这桩并购。

当被收购的美国企业关系到战略能源和核心技术等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资源时国会的议员们决定是否同意收购的出发点往往是从美中冲突的情况去判断他们过分放大了中美关系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从而得出了收购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结论。议员们漠视了收购所带来的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会使两国的相互依存度逐步加深有利于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一面。

(国会要评估所有竞争者的“实力”

中国国有企业与其他来自美国本土或其他国家的大企业参与竞购美国企业时美国国会要对所有竞争者进行“实力”评估。在评估中,国会既要考察企业经济方面的“硬实力”也要考察企业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的“软实力”。在中国国有企业参与并购美国企业的时候,与企业“硬实力”相比,国会对企业的评估会更看重企业“软实力”。这样,即使中国国有企业的经济实力

与美国企业相比略胜一筹也不能因此而断定其竞购的“实力”因此更加雄厚。用这样的企业“实力”分析方法就可以清晰地解释为什么中海油在与雪佛龙的竞争中败北。

中海油跟对手雪佛龙相比无论是单股价格、合计出价还是出资方式都略胜一筹,企业“硬实力”比对手雄厚然而最后仍未能稳操胜券其原因要归结到企业“软实力”在国会议员眼中的“劣势”。

国会议员首先提出反对中海油收购首要原因是其70 %的国有成分相比之下雪佛龙是美国企业政治力的对比可想而知。其次议员认为优尼科所掌握的石油资源、核心技术等被中国控制将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所以,正是国会在企业“软实力”的比较使中海油最后撤回了收购要约。  

三、中国国有企业应对美国国会的策略分析 

(要认识到做好美国国会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负面影响由来已久但是我们看到中美关系半个多世纪以来总体是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国会内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支持中国的声音这是与中美关系的改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的相互依存等因素分不开的。

但是,如果想彻底地改变国会对中国的态度不是靠简单地游说能完成的因为美国国会对中国态度的形成有深刻的政治、文化、历史等根源。

中国国有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如果想彻底扫清在国会中的障碍离不开中美关系总体的改善。所以,只有国家层面的国会工作做成功了,才会给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并购时加分。 

(要对美国国会的态度准确判断、及时应对、提早游说

虽然做好国会的工作长期而艰巨但是在个案的处理上国有企业应该积极地应对来自国会的挑战以赢得主动,降低不必要的政治成本。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并购时要对前面所论述的国会议员的反华情绪做充分的判断,将政治风险评估做充分。

中海油的总经理傅成玉披露中海油当时对可能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进行评估,结论是会引起关注但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对声音因为美国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国家,而且这是公司间正常的并购行为。

后来并购失败的事实证明国有企业在考虑政治风险时还没有把国会对中国国有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影响做深层次的剖析也没有深刻理解议员们对此类并购所考量的因素。

因此,要做好国会的工作就要对国会的态度准确判断、及时应对、提早游说并且不仅要做到及时性还要做到长期性。 

(不要忽视做好国会工作的非传统方式

做国会的工作有很多突破口比如利用利益集团游说国会、有针对性地游说国会议员、利用公众外交影响国会、加深中美之间立法机构的交流等。对于中国国有企业来说这些惯用的技巧并不是难事美国很多有影响力的公关公司可以将这些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海油在并购优尼科时,聘用的是顶级的公关公司,在影响国会方面可谓是深谙其道。除此之外中海油在影响国会议员态度的方式上还有更多的可为之处。

雪佛龙是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最大对手雪佛龙成功地游说了美国国会。中海油可以在做国会工作时除了向公众和国会解释自身收购优尼科的合理性还可以揭露雪佛龙的弊端以驳斥对手雪佛龙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品每况愈下利润一直走低储备替代率低等。 

(增进交流在美国国会中争取更多有利于中国的声音

让国会议员了解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现状减轻其对国企并购的疑虑要靠大量的交流工作交流的形式除了实现议员与国企高管的互访、增加对话等直接沟通的形式外还应该注重借用第三方力量实现沟通。

例如可以借助媒体和公关公司的力量,通过间接的形式与议员进行信息沟通。中海油在竞购优尼科的全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实现与国会的互动交流。中海油派出代表团与美国财政部、议员、优尼科进行沟通,让对方了解中海油的立场。

除了直接沟通以外中海油还聘请公关顾问Brunswick 和媒体顾问PSI ,总裁傅成玉先后接受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等采访反复解释中海油收购的商业动机和价值还在《华尔街日报》亲自撰写《美国为何担忧》承诺在美国境内出产的石油和天然气只在美国销售这一举动首开中国国有企业利用西方媒体表达企业立场的先河。这些直接和间接与国会交流的形式值得以后国有企业在并购时借鉴。

随着中美关系相互依存度不断地加深通过增进交流使国会中有更多的人能够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去看待中美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部分对华持友好态度人的作用争取听到更多有利于中国的声音这不失为做好国会工作的一条蹊径。

来源:石油观察

评论(0
名称*
验 证 码 点击换一张 看不清?
字数不得超过1000字
扫描关注磊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