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一定社会中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礼仪文化是这种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在全球化语境下,研究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冲突与嬗变,能够提高我们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消弭对异文化的偏见和误解,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礼仪文化问题的提出
礼仪作为特定人群共同认可的准则或规范具有一定的规约性,要求社会个体人人都要自觉遵守,否则就会被视为失礼或无礼。因此,对个人来说,礼仪是其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讲,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讲究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2]由于中西双方的历史、地理位置、宗教和文化差异,从而形成了各自自成体系而又独特的礼仪规范。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推广普及,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进中国,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施加着影响,两种不同礼仪文化的冲突与渗透是必然的。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剧烈,再就业的机会更加频繁,终身学习以求内外兼修,提高礼仪修养塑造个人形象,从而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
礼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由于西方国家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与中国礼仪文化相比较,自然会表现出多方面的差异。当前世界上通行的国际惯例尤以英美国家奉行的礼仪原则为主要礼仪规范,除了因其经济和文化具有强势,英语语言使用的广泛性之外,西方礼仪又具有简单务实的特点,易于学习掌握,所以才会得到快速传播。国际礼仪即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共同采用并遵守的一些通用的礼仪做法,或者说是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国际惯例。在跨文化交流中,遵循国际礼仪,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各自的文化、历史差异而产生误会、隔阂与矛盾。[3]国际交往中要遵守的国际惯例与我国传统礼仪存在一些差异,譬如国际礼仪它强调个性、崇尚平等、自由开放、女士优先、关心有度、尊重个人隐私问题。因为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学思想都强调“个人主义”,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以个人的工作和成绩来评定别人和自己。西方人认为, 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个人自主”的言行才算是礼貌,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 同时, 人人都能充分地尊敬他人。因此,西方礼仪文化体现出明显的个体特征和积极进取(positive ambition)的态度。
中国礼仪文化秉承了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比较重视血缘和亲情,非常强调共性。大家公认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礼尚往来为重要的处事原则。在社会生活中, 大家奉行个人从属于社会的价值观。中国人非常崇尚“谦虚”美德, 推崇“贬己尊人”的为人处世准则,遵循“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长幼有序”的原则 “贬己尊人”是最富中国文化特色的交际礼仪现象。[4] 在对外交往中,正是由于过度自谦,往往造成跨文化交流障碍。如宴请客人时,常常是煞费苦心,精心准备的丰盛饭菜,在邀请客人入席时,却说是:“粗茶淡饭”。给人送礼时,所备礼品明明是精挑细选且价格不菲,却说是“薄礼”,常常让赞扬者难以理解,甚至怀疑起自己的能力或鉴赏力。
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良好的礼仪除了具有得体的言行举止之外,还包括能够认同所接触到的越来越多的不同文化和习俗。许多国家都注重将国际礼仪与国内礼仪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建立自己新的礼仪文化体系。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在礼仪态度上的最大改变主要集中在种族关系、技术(网上礼仪)、异文化认同和对残疾人的尊重上。[5]我们必须承认并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方特色,这是我们对外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体现以忠于祖国、诚信守诺、不卑不亢、求同存异、尊卑有序、爱护环境、入乡随俗等为特点的国际礼仪通则。只有理解和掌握了国际规则,我们才能利用这些规则在国际上争取更大的空间,同时,也才能制定出符合国际惯例又富有弹性空间的礼仪规则,建立面向世界的礼仪体系。
三、中西礼仪文化的冲突
中国文化如果没有同外来文化的冲突与适应并不断地吸收其精华,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强的生命力。中国的礼仪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赋予了它新的内容。 不论是东汉末传入的佛教或是明清之际传入的基督教,在跨文化交流中中西礼仪文化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冲突。佛教传入时引起的礼仪冲突主要是关于佛教与孝道的关系,沙门敬不敬王及沙门服饰之争,在《理惑论》和《沙门不敬王者论》中都有激烈的辩论。[6]而明清之际的礼仪之争从Deus(译成“天主”或“徒斯”)这个词最初一个译名之争发展到清朝廷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冲突,其根本方面就是如何看待中国人祭孔和祭祖的问题,两种仪式是宗教仪式或只是中国的风俗习惯问题等。
来源:全刊杂志赏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