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财经2月26日消息 (记者张奥)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公司人萌长腿在春节期间总结了马年的得失,她发现去年最遗憾的事情就是与瑞士一家公司的谈判以失败告终。她说,双方都很看重对方,也都极力想促成合作,可谈着谈着双方居然渐行渐远。
跨国家、跨文化、跨时区的交流到底有多难?
萌长腿:任何跨国家的交流或者合作的前期基本上都是e-mail和电话会议作为最基本的沟通工具的。我当时用email多一些,它的优点便捷、低成本、高效,但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就算是我们对英语驾驭能力很强,也比不上面对面的沟通。 眼神表情等肢体语言有时候能加准确。可想而知,很简单的一个误解最后就会导致合作失败。
英语沟通,就算语法弄对了,也有词义是否准确,俚语、习惯用法能否被理解等等问题。举个例子,all well and good,字面上的意思是很不错,但实际上是还可以,但有不足。
曾经有一个中国销售在与老外客户聊天时问“觉得产品如何”,老外客户说all well and good,中国销售想当然的以为是很好的意思,连忙说thanks。老外客户惊呆了,然后说,你不想知道有哪些不足吗?
萌长腿也有类似的感受,对方在说一个问题,但并非英语为母语的我们不能完全明白他们的意思。很多中国人怕丢脸,怕对方觉得你不够专业,都不会开口问,最后只能靠猜,双方沟通中的障碍越积越多。
除了英语这个硬伤之外,跨文化交流中还有一些问题。
萌长腿:中国真是礼仪之邦,我们在写信的时候往往寒喧铺垫会很多,至少在国内看来这是礼貌。可是,整个世界范围内来看,这是不着重点、工作效率低下的表现。即使我们再想要变得自己很像西方人一样,去把事情尽量的简洁化,可还是难免带出一些中国人的习惯在里面。对方曾经给我回过邮件说,他们有时候不太清楚我要说的重点。
本来能够一起合作的双方,因为跨文化交流的种种障碍,最后没能走到一起。萌长腿很遗憾,她说慢慢来吧,这也需要经验的积累,从最初的猜猜猜过渡到试探、磨合,也许下次会更好。
萌长腿:跨文化的沟通,大家基本上都是处在猜猜猜的状态,因为我们背景相差太大了。这件事情发生了之后,我问了一个在德国生活10年的朋友,他告诉我的经验:跨文化交流,双方期初实际上都是相当敏感的,都会有不信任对方的地方,所以要尽量的把自己的想法真切的表现给对方。跨文化的沟通合作就真的是好像谈一场恋爱一样,你猜对了对方,对方猜对了你,那么就真的是一段好姻缘。
跨文化交流中有宗教、建筑、服饰、饮食、礼仪、民俗等等障碍,中国人觉得苦恼,老外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舒服。
英孚教育在线英语大中华区总裁张志深出生在香港,很小就随父母去了加拿大生活,典型的ABC——香蕉人。回到中国工作后,他一边学普通话,一边努力尝试和来自中国各地的同事们沟通,很多时候,别人讲的笑话,他都听不懂。不过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就越来越融入当地。
张志深说,因为是外企,公司里中西方文化融合比较好,同事们之间跨文化交流障碍不多,倒是外国大老板来中国出差时,出现过“文化碰撞”的状况。
张志深:去年我们有一个大老板过来,他是英孚创始人的儿子,很爱红酒,与我们高管团队聚餐,点的都是很贵、很好的酒。那天晚上大家很高兴,大家都是大口喝酒,还整杯整杯干杯,大老板的眼神都开始变得奇怪。他觉得这么贵的酒应该是一小口、一小口的来尝,为什么你们这样一杯一杯干下去。饭局过了一半,他忍不住就问了,红酒应该一口一口去尝,啤酒才是干杯。我们就解释说,中国人一高兴就喜欢干杯,并不是我们不懂红酒的喝法。之后,他也跟我们一起干杯红酒。
张志深说,跨文化交流一定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不能轻易给对方贴标签,有不懂、不解之处,不妨直言问出,减少误会。
常见的跨文化交流中的“小状况”
1、中国人喜欢说,有空吃饭啊。其实只是随口一说,但欧美人比较当真,可能会问“具体的吃饭时间、地点”。
2、中国人听到赞扬时,为表谦虚会说哪里哪里,一般一般甚至不行不行之类的,外国人听起来会误认为你确实这样想的
3、中国人在遇到别人有事相求而自己又不是很想帮时,会说我尽量吧,但这在外国人听起来就是一种promise,承诺。
4、不同的时间观念,中国人去别人家做客习惯早到,可欧美文化中,早到意味着不礼貌,可能会打乱别人的计划。
5、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威严、权力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