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广泛。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了解和学习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尽量消除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引 言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的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
在国际交往中,除了要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这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具有鲜明的、稳固的民族个性,每个民族的语言都记录和反映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又起着制约作用。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并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成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中西方文化差异
介绍中的差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介绍他人和自我介绍是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交际礼仪,是众多互不相识者得以会面或结交的重要桥梁。在英美国家,当引见人在社交场合将互不相识的两人互相介绍给对方时,事先要征得被介绍者的同意,以避免尴尬。介绍者本人的态度、举止要大方得体。介绍陌生人相见时,要注意先后顺序,以示礼貌和尊重,一般的惯例是:先向年长者介绍年轻人,向地位高的介绍地位低的,向女士介绍男士。介绍有正式介绍和非正式介绍,在正式场合进行介绍时,在姓名前要加上适当的头衔称谓进行介绍,以示礼貌、尊重,否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戴维斯在中国讲学期间对许多人称他为“Mr·Davis”(戴维斯先生)感到十分不快。因为在美国,先生是对一般人的称呼,对有头衔地位的人应加以头衔来称谓,以示尊重。他喜欢人们称呼他为“戴维斯博士”或“戴维斯教授”,所以,戴维斯产生了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由此看来,英语中“Mr”一词与汉语中的“先生”并不完全等同。在中国文化中,先生一词实在没有贬低之意,先生是对老师、年长而有学问的人、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人等既严肃又尊重的称呼。通常,对那些女学者或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也会使用先生一词来称呼,如“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杨绛先生”。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用汉语中“先生”的含义去对应英语“Mr”一词,就产生了这样的误会。平时介绍时要注意使用适当的称谓。介绍过程中,介绍者要尽量自然得体、不宜用命令语气;作为被介绍者,也要表现出认识新人的热情和礼貌,一般要面对对方,举止自然,言辞得当。
称呼语上的差异。称呼语是日常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的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它最能反映出说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相互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起着保持和加强人际关系的作用。每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称呼体系和使用规范。不仅如此,不同的称呼语使用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还标志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对于中英文中的称呼语,有的可以找到相应的词语,但有的却缺少其对应词。按字面意思去直译不仅会带来意义的不准确,同时也会使人产生误解和不解。此时意义的准确是相对的,维持交流的功能才是重要的。
从亲属称呼系统来看,中国的亲属称呼系统比较复杂,有着丰富的称呼词语。常用的亲属称呼主要有:父系、母系亲属中比自己长三辈的有“曾祖父、曾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长两辈的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一辈的有“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姑姑、姨、舅舅”等;平辈的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堂哥、堂姐、表哥、表姐”等,在一般情况下,无论堂、表,一律用哥、姐、弟、妹相称呼。亲属称呼均长幼分明,根据排行冠以数字或用大、小来加以称呼,如“大伯、二叔、三姑、小姨、大哥、二姐、五弟、六妹”等。姻亲中通常用“亲家、岳父、岳母、姨夫、舅妈、大伯子、小叔子、大姨子、小舅子、嫂子、表嫂、姐夫、妹夫”等,有的只作称谓,有的既作称谓又作称呼。对小辈有“儿子、女儿、大儿子、小女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曾孙、曾孙女、曾外孙、曾外孙女”等称谓,在家庭成员内部,长辈常用名字称呼小辈。
而在英美文化中,对于家庭成员、亲戚,除了称父母为“father,dad,mother,mom,mum”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之外,一般都直呼其名,有时对于年长亲戚的称呼,一般不用姓,只用名;而与同辈的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父母辈亲属之间,一般相互称呼名字。汉语中的堂、表(哥、姐、弟、妹)亲属关系的称谓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关系,同时也可以用作称呼语来使用。英语中对应于这样的亲属关系通常用“cousin”一词来加以统称,但“cousin”一词此时仅表亲属关系而不做称呼语使用。英语中因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属关系都用“in-law”这一构词法构成新词来表达,如“father-in-law”,“mother-in-law”。这些词通常只是称谓,不做称呼语用。英语中向下按次序称谓有“son、daughter、grandson、great-great-granddaughter”等。它们通常只做称谓用,长辈对下辈通常直呼其名来称呼。而对下辈非直系亲属的称呼语中英语通常用一个词加以统称,仅表示亲属关系,不做称呼语用。
对于非亲属关系,汉语中有以下几种称呼类型:按职衔称呼,如“李部长、张主席、王主任”等;按职称称呼,如“杨教授、徐工程师”等;按职业称呼,如“李医生、何教练”等;按年龄称呼,有时会借用亲属称呼,如“(李)大爷、(王)奶奶、(周)大哥”等,以及用“老”或“小”冠在姓氏前,如:“老李、小王、李老”等。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如年轻人对长辈称“(张)叔叔”“(李)阿姨”。在英语中,“张叔叔”、“李阿姨”、“王大爷”这样的泛亲属化的称谓不广泛用于社交,一般直呼其名即可。
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虽然并不是每一个词汇都有其文化内涵,但很多词汇都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事物在不同民族心理上引发的联想、象征的意义、蕴含的寓意也不尽相同。英汉语言中有很多颜色词汇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含义。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喜庆的色彩,庆典时礼仪小姐穿着红色的旗袍,剪彩时用的红色彩带,在婚礼上使用大红囍字、红蜡烛、新郎系着红绸带、戴着大红花,就连菜上也缠上了红纸条,一切都给人一种喜庆红火的气氛;同时,红色在中国还有革命意义。在英语中,红色有喜庆的含义,但也有“战争、流血、恐怖、愤怒、困境、淫荡、危险、停止”等很多负面含义,如“paint the town red”(指夜生活中狂欢作乐,饮酒胡闹),“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等。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含义。在英语民族文化中“dragon(龙)”是一种生性凶残、凶猛、会吐火伤人的怪物。《圣经》上把“dragon”看做是邪恶的象征,恶魔撒旦被称之为“the great dragon”。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来指人时常含贬义,常指“凶暴的人”。而在中国,“龙”是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dragon)”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有“龙吟凤鸣、龙腾虎跃、真龙天子、望子成龙”等带有褒义色彩的词语,这些词的文化内涵在汉语文化中得到美好的解释。
结 语
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作为“地球村”的一个村民,我们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地主动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够顺利进行双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来源: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