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人围坐用餐,大人不动孩子不能动。吃饭坐哪就不能再换,端着碗满处跑那是要饭的。喝汤不许吸溜,吃饭不许吧嗒嘴。夹菜只许夹面前的,不许过河。许骑马夹,不许抬轿夹。家有客人,要谨记茶七、饭八、酒满。”
这是郭德纲不久前在微博上发布的一条谈规矩的段子,被网友转发近十万次。
如今,这些餐桌上的老规矩,懂的人是越发少,不守规矩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年轻人和孩子。老规矩,既是教养,亦是礼仪。但年轻一代把这些礼仪当作过时的束缚,封建的老皇历。更有甚者,面对外国友人的“指点”,爱面子的人被刺痛了敏感的玻璃心,于是反驳:“这些礼仪现在在中国已经不重要了!”
实际上,老规矩不是不重要了,而是经济快速发展、开放环境下,加之独生子女的“小皇帝”地位,造成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反正,学校里不考礼仪规矩,高考也不加分,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一点帮助都没有。然而,规矩就是人的行为方式,父母、幼儿园至小学阶段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做人、做事的规矩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这也是现在被忽视的。
反观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因为礼仪,正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来自美国的Tim与瑞士大厨Marcel,小时候没少因为餐桌上不守规矩而挨揍。在绅士的国度英国,小学还有专门监督、纠正学生用餐礼仪的Dinner Lady。
社会上的餐桌礼仪,不仅是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双手如何摆放、与服务生的互动、正确的入座和离席……你和同伴以上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身为当事人的你或许并不在意,这些个人数据已经被身边的人收入眼底。
当然,无论在哪个国家,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礼仪去繁就简是趋势。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烹饪作家比顿夫人在150多年前写下《家务管理》一书,当中记录的维多利亚时代的餐桌礼仪在今时今日的英国已难以延续。对于上一辈传下来的规矩,来自瑞士的Marcel 在教育子女时也放松了标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必墨守成规,亦不可全盘否定,但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对文化的敬畏,对自己的国家、族群的认同,是该守的底线。
■新快报记者 赖妍/文 谈昊/图
早在清朝,西餐已经进入中国,如今西式饮食和礼仪为人们所接受。不过,对来中国的外国人而言,中餐礼仪是陌生的,由于中西餐饮和文化上的差异,外国人学中餐礼仪困难重重。每每端起酒杯,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有人认为现今社会不需要这些规矩了,但实际上,无论哪种餐礼文化,都是个人形象和教养的名片,都是十分重要的。
多国青年人的特殊期末考试竟是一场携伴参加的“商务晚宴”
月初,暨南大学国际学院的学生们迎来期末考。来自75个国家、不同肤色和文化背景的考生们,走进的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天河区信诚街一家法国餐厅,时间是晚上6时30分。考卷不是白纸黑字的试题,而是携伴参加一次“商务晚宴”。
晚宴的主人,即主考官TimHurney,他任教的商务礼仪课程中,餐桌礼仪是重要的一环,课上教的内容将在这次考试中一一实际运用,从着装、现场互动、用餐规范到伴侣的表现,每个细节决定了考生的期末成绩。
考生现身的那一刻,考试开始的铃声已经响起。
从小家规甚严
国外家庭重视用餐礼仪
这是Tim第四次准备这个特殊的期末考,一个月前开始找餐厅张罗各种细节,丝毫不比常规考试来得轻松。
Tim来自美国加州,从小父母对用餐礼仪的要求甚严,“从第一次拿叉子时起,严格的规范从未放松,稍有不对,手背上立即挨一记打”。在德、俄等国留学、工作的经历,Tim接触到不同国家的餐桌礼仪文化,也加深了他的研究兴趣。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时至今日,许多与用餐相关的词仍沿用法语。餐桌礼仪传入西方各国,随朝代更迭而演变,不同民族有了不一样的用餐习惯。千百年的老规矩,代代相传。
瑞士人Marcel 的印象中,吃饭在家里是件大事,何时吃、吃多久、怎么吃,这些家规必须一一遵守。
中午12时至13时是午饭时间,晚上6时至7时吃晚餐,风雨不改,雷打不动。不能吃太快,也不能吃太慢,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必须吃完自己盘子里的所有食物。大人以身作则,用餐时间一律不接也不打电话,国家元首来电话了也不管。腰板坐直,餐巾放膝上,手肘不碰桌,两手任何时候都在桌子上,不握刀叉时也不能放桌下。
一只鲍鱼引发的囧事
在犯错与尴尬中感受中餐礼仪的底蕴
中国餐桌上的规矩比西方更“老”,至少在两三千年前的周代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饮食礼仪制度。由于中西餐饮与文化上的差异,外国人学习中餐礼仪难上加难,还由此发生了不少囧况和冲突。
Tim2005年第一次来中国,在北京为一个政府项目担任顾问,每天的工作除了一场接一场的会议,便是商务宴会和正餐。来广州之前,他没有吃过一顿中国式的简餐,以至于在广州吃的第一顿饭就把他吓得目瞪口呆。Tim没有接受过正式的中国餐桌礼仪培训,犯错与教训,是他学习中国规矩的主要方式。
餐桌上和他结下梁子最深的,莫过于鲍鱼。Tim过去并不知道鲍鱼是一种珍贵的食材,在中国餐宴中往往是压轴出场的重头戏。“最囧的一次,餐厅把鲍鱼做得非常美味,我吃完一个,意犹未尽,又夹了一个,整桌人愣住了,表情既惊讶又尴尬,虽然嘴上礼貌地说‘没事,没事’,但我知道自己肯定又做错了什么。”他后来才知道,普通的菜式可以重复取用,但鲍参翅肚之类的名贵菜即使是放在可分享的大盘子里,数量却是按人数计算好的,一人一份。
中式餐宴令老外们惊恐万分
生鲜活物恰是他们文化忌讳的
西方人的膳食结构以肉类为主,但肉与动物在西方餐桌上是两个概念。也就是说,吃的是肉,不是动物,吃肉的人并不想知道或联想到这肉的前世今生。于是,动物的头、脚、大部分内脏,是西式餐桌上的禁忌。
然而,这些正是中国餐桌的常见之物。一只鸡即使切块,摆盘时依旧从头到脚齐全,方算是精美的摆盘。更甚者,广东特色菜烤乳猪,这道康熙年间入围满汉全席的宫廷名菜,今时今日仍保持大菜的气质,在婚宴、大型高档宴会时现身镇场子。但对西方人来说,这盘菜无异于一只年幼的哺乳动物遭屠杀焚烧后尸体四分五裂、眼睛上还插上两只一闪一闪灯泡的“犯案现场”。Tim说,曾经一家跨国公司驻广州的德国女高管在商务宴会上见到烤乳猪,恶心作呕,拂袖而去。此后中式宴会她拒绝出席,让下属代劳。
中国料理强调食材新鲜,前一秒活蹦乱跳的鱼、鸡等,下一秒成了盘中餐,再新鲜不过。一些餐厅为此,也乐于现场向顾客展示食材新鲜程度。让Tim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厨师用垃圾桶一样的劣质塑料桶,兜着一条挣扎跳动的大鱼,在餐桌上展示。鱼儿活泼地不断跳跃,吓得同桌一位意大利女士惊叫连连,厨师见状,二话不说抡起棍子朝鱼当头一棒,鱼立马消停了,但那位女士受到更大的惊吓,高音频的叫声差点没把屋顶掀了。过一会儿,一大锅鱼上桌了,“我脑子里想的还是垃圾桶里的活鱼,胃口全无,食不下咽”。
蟹也是中国餐桌上老外们最怕碰上的食物。西方人只吃蟹爪上的肉,身子部分都不会食用,厨师烹饪时把蟹肉挑出,方便食客食用,蟹壳摆盘做做样子。而中国的大闸蟹却是整只上盘,食客自己动手,碰上它,老外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
中国宴席无酒不欢,西方人碰杯说Cheers,意思是“随意”,中国人碰杯说干杯,却是底儿朝天。遇上喝酒跟喝水一样、热情好客的中国人,老外只能缴械投降。
于是,一些水土不服、适应不良的外国人开始“伪装”,自称素食者、酒精过敏者,或者避免出席中式宴会,以逃避文化冲突。
别小瞧了服务员,他们是餐宴的灵魂人物
如今,Tim已经充分掌握中餐礼仪的要点,就连吃鱼不翻面这样的细节也十分注意。面对文化差异,他一向报以礼貌与尊重,在中式餐桌上按中国的方式去做。但有一点,即使时间推移,他还是做不到入乡随俗。
“服务员!”嘈杂的中餐馆里平地一声吼,这般情景食客们都习以为常,但Tim至今无法效仿之。“有时人们会拍手或以响指吸引服务员的注意,对欧美人来说这很难接受。我们只有对猫狗宠物才会这样。”然明白文化差异使然,他还是无法用这种方式要求“被服务”,“有一次,等了一个小时也没有服务生搭理我。”
“在西方,通常一个眼神足以,碰到不醒目的服务生,最多伸个指头、举个手,不必出声,更不会大声喊叫。”Tim说,无论是五星级饭店,还是快餐店,都是这样。“服务员是西式餐宴的灵魂人物,掌握着用餐节奏。顶级的服务员像芭蕾舞者一般轻巧灵动。”
“中国人吃饭很放松,西方人应该试着不用那么拘谨、安静”
身为东方文华酒店的主厨,Marcel 对服务生的要求是,“进退之间懂得拿捏分寸”。
第二次来中国,相比15年前,他感觉中国人西餐礼仪了解得更加透彻了。相比欧洲人用餐时的安静,中国餐厅的嘈杂,让Mar-cel 感觉更有生机和活力。“对菜式的意见,欧洲人总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中国顾客表达得很直接。对厨师而言,这种反馈十分宝贵。”
不过,中餐的用餐习惯越来越西化,Marcel 不太认可。“尤其是高档中餐厅,把菜式像西餐一样按位上,例如把鱼按人数等分,送到每位客人面前。但一盘完整的鱼,既有美感,又有助于保温,按位上把两者都破坏了。”他认为,不应该盲目西化,每个国家的用餐习惯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之所以能传承数千年,个中细节自有它的道理,人们应该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
当然,时代改变了,餐桌上的老规矩也需要与时俱进。
Marcel 从父母的教育中学习用餐礼仪,如今又把这些传统教给子女,但标准会稍微放宽一些,“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大城市里,生活节奏快,像过去那样每天定点吃饭很困难。孩子们上学了,一家人也只有早晚两餐聚在一起。”
除了现实的因素,Marcel 也希望向中国学习。“欧洲人用餐太拘谨、安静,中国人很放松。西方人应该试着放松一些。”
无论中国外国,餐桌上的规矩都很重要
然而,去繁就简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
Tim在课堂上教的餐桌礼仪,包括西式和中式。教西式礼仪,他说的多,有时抛出问题,让学生来说。而教中餐礼仪,他很少自己说,通常是设问,让华人学生上台解答。
“你是外国人,中国的餐桌礼仪你不懂。”曾有中国朋友这样对Tim说。他理解,作为外国人,如果对本土文化自以为是地说教,很可能会导致对方不愉快,面子上也过不去,“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
但Tim不理解的是,甚至有人反驳,“现在这些礼仪在中国已经不重要了”。
“不可能不重要。”Tim强调。无论是商务场合,还是社交往来,这些礼仪都是个人形象和教养的名片。他告诉学生——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职场“准新人”,今天的晚宴是考试,日后真正的商务正餐、宴会交际更是一场接一场的“考试”,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细节上的失误也可能成为未来升迁、合作的绊脚石。知道总比无知好,祝君好运!
来源:新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