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每个民族的文化都需要被尊重、被认可,尤其是在国际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各个文化族群的人们能否进行充分交往并逐步相互理解、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是否具备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成为当下高校面临的时代诉求,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探索。
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其重点无法绕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力因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脉相承地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创造力的因素,锤炼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怀疑精神,成为中国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国传统文化是创新人才培养和中华民族创造力提升的肥沃土壤。大学生命力的根本体现就是大学的价值追求和文化特质。只有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作出鲜明的战略选择,以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为核心,才能统领现代大学的全方位建设。
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为高校调整教学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提供了新的目标和依据。因此,跨文化沟通人才的培养,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时代的诉求,认识到当下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着力提高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必须尽快建立形成更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从而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文化自强、自觉、自信意识的拔尖创新人才。
着力形成跨文化办学特色的共识。积极开展“现代大学文化建设”、“东西方平台自由行走”和“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在理论上提升对现代大学本质与办学规律的认识,对国家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加以领会,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加以思考,形成跨文化办学特色的共识。
深入挖掘整合跨文化办学资源。建设特色学科群,推出特色专业,打造特色课程,突出跨文化教育内容,形成跨文化教育课程群。建设特色教材,建设一支具有多元文化素质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深造,加强师资队伍的多元文化体验,为开展跨文化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努力搭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学术,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能够促进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利用,使得学术资源在交汇、碰撞后最终实现升华。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学者开设学术讲坛、聘请国外学者长期任教、吸引国外学术基金等方式建立多种形式的学术联系,建构高水准的国际交流平台。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