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
近年来伴随欧美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动调整,中国企业到海外市场发展成为一个战略性选择,由此对外直接投资呈现较快发展势头。截止2014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投资达6463亿美元。
中国企业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跨文化差异问题。过去几年,许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经营中处于亏损状态,并未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一些中国企业携带大量的资金以高高在上的心态,将大笔资金投入国际市场,自信满满以为投资项目一定会得到当地政府、社会和企业的热烈欢迎,但事实是这些企业很容易遭到当地政府的苛刻的审查、工会的抵制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妥善解决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可以说,文化就像隐形的纽带贯穿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如果文化相同和相似的企业,在商场上往往容易形成相似的工作方法,接受类似的价值观,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企业也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文化之间的冲突容易形成矛盾,导致跨国交易的失败。如果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开展过程中不能深入了解东道主国家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很大的弱点,就是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如何摸索出合适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方法,协调跨国文化差异,尽快使企业融入当地文化解决跨文化差异十分必要。
二、“走出去”企业面临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是管理者的文化价值观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为大陆农业型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提倡个人行为服从集体行动。中国的管理者可能注重“好”与“坏”的差别而西方的管理者则会强调“对”与“错”的区分。当进入一个与企业母国文化截然不同的国家的市场时,缺乏经验的企业往往像传教士那样将自己的企业文化或自己熟悉的文化作为通行的手段,简单地将其“移植”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造成不必要的文化碰撞,甚至的是文化冲突,这无疑会降低企业的运营效率,严重者可能造成企业运营难以为继。
二是缺乏与东道主国家工会打交道的经验。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工会势力非常强大,为了保护本行业工会会员的利益,工会可以合法的发动行业罢工,甚至不惜通过诉讼将企业或政府告上法庭。
三是走出去企业组织内部的文化多样性缺位。国际企业员工按照一国的文化与行为方式,可以在各自企业中创造出高效率。但是,他们结合在一起,未必有高效率,这是文化摩擦所致。因为,各国的员工有不同的文化、行为方式。所以,国内公司所实施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在国际化公司中可能不适用。
三、对策建议
中国企业不仅需要要真正实现“走出去”,而且要“走得好,走得巧”,那就要做到“到哪山唱哪山的歌”,必须熟悉当地本土文化、风俗、法律甚至宗教信仰。切不可按照中国式思维对待他国公民和市场。鉴于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熟悉东道主国家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了在世界市场的多元文化的环境中获得成功,必须表现出对东道国文化的敏感性,并愿意去理解文化的差异性。愿意与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共享知识与信息,并善于利用这种文化多样性激发管理者和雇员的创新意识,用当地人习惯的方式来阐述中国企业自身文化理念。
第二,重视文化整合,实现文化整合方向与“走出去”目标准确对接。当一个企业决定到国际市场扩展时,要承认文化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合不同社会与文化创新的管理方法,降低自己的身段,以一个虔诚的文化“学习者”和“适应者”的身份,去认真分享此和体会文化的差异,运用“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思考方式去平衡文化差异,拓展企业与东道国的相互理解和认识的深度,开展深度合作,这是企业在多元文化国际环境中经营成功的不二法则。
第三,深刻认识企业文化整合的竞争优势作用。积极聘请东道国本土攻关公司协助企业进行推广,同时还可以聘请熟悉当地会计制度及法律法规的本土会计和律师当咨询顾问,协助企业自身的经营团队,在合规前提下进行合法经营,积极招募当地优秀的管理人才,努力与当地企业和企业协会建立友好关系。积极与当地的本土企业及先行的跨国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学习经验,主动与当地工会和行业协会取得联系,建立互信机制,达成相应的协议,以获得工会的支持,为走出去的企业长期经营提供必要的保障。与企业所在地的政府和社会进行良性互动,热心参与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交流活动。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