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9日,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2014,第344卷:603-608页)刊登了一篇名为《Large-Scal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Explained by Rice Versus Wheat Agriculture》(《水稻小麦:不同作物种植方式对中国南北方心理差异的影响》)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轰动。这篇文章的一作Thomas Talhelm是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研究生,这篇文章是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访学时与该文的二作张学民教授共同完成的。Talhelm曾作为自由撰稿人和富布莱特学者,在中国南北方工作和生活四年,对中国的文化非常感兴趣。这篇文章对中国南北方作物种植与心理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不同作物种植方式的角度解释了南北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并据此提出了“水稻理论”(The Rice Theory)。随后,他通过大样本的调查、丰富的实验范式、对宏观数据挖掘等方法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检验,并验证了这一理论。该研究表明不同农作物种植方式是引起南北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之一。通过对北京、福建、广东、云南、四川和辽宁六个地域1162名汉族大学生进行调查,测量了参与者的思维方式、社会关系以及对待朋友和陌生人忠诚度的区别程度,结果发现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省份的人群更倾向于整体性思维,而且更倾向于相互依赖和集体主义,以小麦种植为主的北方省份的人群更倾向于分析性思维和个体主义。
原文的摘要如下: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ists have mostly contrasted East Asia with the West. However,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re are major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We propose that a history of farming rice makes cultures more interdependent,whereas farming wheat makes cultures more independent, and these agricultural legacies continue to affect people in the modern world. We tested 1162 Han Chinese participants in six sites and found that rice growing southern China is more interdependent and holistic thinking than the wheat-growing north. To control for confounds like climate, we tested people from neighboring counties along the rice wheat border and found differences that were just as large. We also find that modernization and pathogen prevalence theories do not fit the data.
( 跨文化心理学家大多对比东亚和西方,然而这个研究却显示了在中国境内有三处主要的心理学差异。我们提出种植大米使得文化更具有依赖性,然而种植小麦却使得文化更具有独立性,这些农业遗产继续影响着当代的人们。我们在中国的6个地点测试了1162位汉族居民,并发现在中国南部种植大米比中国北方种植小麦显得更加相互依赖和倾向于整体性思维。为了控制诸如气候的混淆,我们测试了沿着大米—小麦种植边缘的农民并发现了一样大的差异。我们也发现,现代化和病原流行理论不适合该数据。)
原文:
Large-Scal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Explained by Rice Versus Whea.pdf
国内对此最早以文章的形式作出回应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朱滢教授,他在《心理科学(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4,第37卷:1261-1262页)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检验“水稻理论”》(《Testing the RiceTheory》)的文章。朱滢教授指出,水稻理论是否成立有待检验,而检验水稻理论中国心理学家的任务之一。
原文:
刘燊点评:
(1)这个研究很有意思,问题切入点很好。但是我们在做研究时要考虑现实情况,这个研究如果是作为硕博学位论文,那可能在开题时就会被直接毙掉。
(2)《心理科学》这个杂志很多年来都对综述类文章的审查很严,一般而言很多都是主编约稿。朱滢教授的这篇文章只有两面纸,篇幅不长。如果这篇文章换成是一个一般的教授或者是研究生、博士生来写,我估计一审都不会给通过。主要还是朱滢教授的名气实在太多,他的实验和认知心理学思想影响了好几代人。
(3)国内做文化心理学的同时还加入了实证性检验的学者不多,除了朱滢教授外还有北大心理学系的侯玉波博士等。朱滢教授出版过一本著作叫做《文化与自我》,里面收集了朱滢教授的若干篇论文,很有阅读价值。侯玉波博士主译过Eric B.Shiraev和David A.Levy的著作《Cross-CulturalPsychology Critical Thinking and Contemporary Applications(4th Ed)》,该书前两章综述了跨文化心理学中关键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第3章介绍了批判性思考的原则,并且通过鉴别常见错误和提供解决办法,将这些工具直接应用到了跨文化心理学的主题当中。第4章关注于感觉、知觉和意识状态的跨文化层面。第5章探讨了跨文化心理学和智力的关系。第6章和第7章依次包含了关于情绪和动机的跨文化分析。关于人类发展和社会化的问题被放到了第8章。第9章关注于从跨文化的观点诊断、治疗和解释心理障碍。第10章和第11章的主题是对于社会知觉和社会互动的跨文化解释。最后,第12章确定了跨文化心理学的几个应用问题。
来源:刘燊psyliushen的个人博客